《南京大屠殺全紀實》封面。
  何建明在南京。
  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,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南京大屠殺全紀實》一書,將在現場展出。這本60萬字的巨作文筆大氣,史料詳盡,細節真實,拷問犀利,思想深邃,能令讀者深刻反思“南京大屠殺”的歷史。昨天,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該書作者,中國作協副主席、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。
  來南京無意中被紀念館館長朱成山“逮住”了
  是否因為從未涉足過這個題材,所以決定動筆?何建明說他本沒有這個寫作計劃,是無意間被“拉”到“南京大屠殺”事件上的。他的回答令記者感到驚訝。
  此外,一部接近60萬字的宏篇巨作在一年內完成,其創作速度也令人敬佩。何建明向記者透露,今年初,他因為在南京忙著寫另一部重要作品採訪時,“那天,我不巧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‘逮住’了,他一見我,就急切地提出要我寫一寫‘南京大屠殺’。沒人寫過?我根本不信這麼個重要的題材我們中國人就沒有寫過。”朱成山告訴他,沒有。即使有一些人寫過,但都不全面。朱館長這麼一說,頓時吊起了何建明的胃口,“如此重大事件沒人寫過,這對報告文學作家的我來說,那是絕對不行的。”
  於是,何建明決定立即更換創作任務,全力進入“南京大屠殺”事件的採訪、準備和寫作。“我的內心非常清晰:只要沒有人把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寫好,我就必須去寫。”何建明語氣堅定地說。
  有被害者視角,也有施害者視角
  這部《南京大屠殺全紀實》究竟與其他的同類題材作品有何不同之處?何建明表示,他更多地是關註它的全面性和客觀性,還有對事件本身的分析性。“所謂全面性,就不能站在‘被害者’一個方面的視覺去看待和處理情節及內容,因而我既寫了‘被害者’親述史,更多的是從日軍口中及‘第三者’的眼裡、嘴裡說出的及經歷的‘南京大屠殺’。這樣處理,基本上改變和突破了以往同類作品的局限性和狹隘性。”
  揚子晚報記者 蔡震 文/攝   (原標題:揚子晚報記者獨家專訪《南京大屠殺全紀實》作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k24gkjfv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